柴油们还记得那个汽 车界大佬吉利和科技界大佬百度一起攒局搞出来的造车新势力极越汽车吗?配资股牛网
还记得两个半月前,在漫天飞舞的无数小道消息中,极越汽车CEO发了一封内部信。
信中称,极越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所以现在 要二次创业了,然后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
原来 所谓的创业2.0就是让员工自费上班,大概是11月和12月的社保不交了,要么你就离职,赔偿没有,还有就是留下来的人,没有工资,也没有社保!
更夸张的是, 在直播间里循环播放着歌曲「好运来」、卖力卖车的极越主播们得知公司的这一决策,还是在热搜上。
这么犀利、又戏剧的一幕幕,自打旧石器时代开始,怕是没发生过吧。
还记得当时,维权的员工们把夏一平围起来的画面的背景墙:「 中国智能汽车史上必将拥有每个极越人的名字」
在当时的文章「」中,小柴就谈过,车不像其他的消费领域,一旦品牌出现这样的问题,很难再翻身, 毕竟智能化的时代,车企一旦出问题,几十万的东西,随时可能变砖。
关注极越事件的柴油们应该知道,极越暴雷后, 那群可怜的极越车主抱团取暖,注册了个公众号「极越无声-我们发声」,主要公布一些维权进展等。
大概是,这两天,不少车主发现, 极越的车机APP开始大量出现问题,有车主表示,晚上回到家后,极越车机APP不断发出提醒,提示「车门未关、车窗未关」。
心疼极越的车主们, 这真是智能汽车带来的从未有过一场赛博惊魂新体验,当智能化智能到一定程度,还能用这么幽默的形式,折腾下车主,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俗话说,造车新势力的尽头是PPT,但万万没想到, 吹出各种智能的极越汽车的尽头,竟然是连车门关没关都搞不清的赛博笑话。
据车主们爆料,这样的幽灵提醒,整整提示了一夜,直到第二天启动车辆后才逐渐消失。
但话又说回来,车主怕是没那么惊喜。他们担心的是——「 越的软件维护是否已经失去有效支撑?」
还记得当时, 极越暴雷后,百度和吉利发布联合兜底声明,百度方面表示:「我们已经开始行动, 智驾和地图导航有我们兜底,请极越车主放心。」
吉利方面当时表示: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也发布微博称, 吉利会以负责任的态度,采取切实行动,把车的正常使用和售后服务做好。
然而,事情过去了两个多月, 他们对自己的承诺,落实了几成呢?或者说,车主们的诉求,是否超出了百度吉利双方承诺兜底的范畴了呢?
而根据评论区疑似车主晒出的截图, 车遇到问题,将吉利投诉到12315平台后,吉利给12315的回复是:针对反馈的问题,公司高度重视, 因用户为极越车主,购买的并非吉利品牌,所以无法处理。
咱们也不知道,车主究竟投诉的是什么问题,也很难对该事件下定论,相信吉利这么大的品牌,在车主合理要求范围内,必然会兑现当时的承诺。
回到汽车这件事,当造车新势力,来势汹汹的杀入汽车行业, 他们开口闭口就是用户共创,当车企出现问题,可千万别发展成「用户共葬」啊!
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车机APP出问题,引发车主担忧外, 如今极越车主还面临着维修困难的困境。
大概是在车机APP出BUG之前,极越车主维权公众号还发布了一篇文章:「 极越车主现状,连维修都成了奢望」
该文章内容收集了各地极越车主遇到的问题,并做了总结,「花二十万买车,却连基本的售后维修都保障不了」「 车机出问题无人解决,维修遥遥无期,甚至无人受理!」「承诺的权益一再推迟,极越的公告形同虚设!」「退款遥遥无期,充电桩安装进度缓慢,售后服务严重缺失!」
还有车主表示:自己购买的极越,发生碰撞,至今还没修复,一直停放在领克4S店,也一直无法了解修复日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车主们投诉的车机APP问题,还是维修难的问题,以及车主们联合声明的一系列诉求, 曾经信誓旦旦称要负责到底的百度和吉利,至今未公开作出回应。
但话说回来,极越车主们将希望寄托在百度和吉利身上,且百度和吉利,也曾承诺过兜底,那么双方明确、细化各自的责任,积极与车主们沟通,或许也是百度、吉利少挨骂,解决极越问题的唯一解法。
看到这里,我们也不得不感慨,在汽车的智能化时代, 如果那么不幸,花几十万买到了一辆会暴雷的车企的车,留给用户的就全是糟心事了。
自然,极越和早些年的威马们的崩塌,让我们看到了关于新能源、智能汽车极为残酷的一面,即当当车企轰然倒下, 那些引以为傲的「软件定义汽车」愿景,瞬间变成车主手里的定时炸弹。
而 暴雷车企碎片拼凑出来的,不只是一家家车企的死亡画像,更是整个智能汽车时代的悖论的一面:我们用代码赋予汽车灵魂,却忘了给灵魂买一份保险。
而 车主们不过是躺在《清明上河图》数字版里的NPC,手里攥着永远无法OTA的「赛博赎罪券」,极越还算好的了,至少出事后,车主还能盯着吉利和百度找兜底,最终至少都会给车主一点点交代,是吧……
而那些背后没有这些巨头配资股牛网,却倒闭了的车企,车主们要面临的才是万丈深渊……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华证券_高效率的配资开户服务_正规合法的配资平台观点